各位同学:
大家新春好!正值寒假期间,全国人民都在齐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。面对疾病,面对疫情,面对危机,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担心、焦虑,甚至是恐慌,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呢?我们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理性平和地面对危机。
当人面对未知的危险时,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信号,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,这些激素会导致我们心率加快,中枢神经系统兴奋,我们的身体做好了“应战”的准备,心理学上把这个过程称作“应激”。其中“不可预知”和“不可控制”是引起典型应激反应的基本条件。新型病毒引起了“不可预知”的感觉,防疫措施减少外出活动引起了“不可控制”的感觉,所以当我们觉得焦虑、烦躁、无助时,都是人的正常反应。
但是如果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将会损害身体,降低人体免疫力,还好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对应激事件的看法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。主要的方法就是把“不可预知”变为“可知”,把“不可控制”变为“可以控制”,在此给大家提以下几条建议:
一、选择权威信息,减少不实信息阅读量
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,但信息也分层级。谣言、误传只会增加不可预知感和不可控感,导致情绪上的恐慌、愤怒,甚至是绝望。定时间定渠道查收疫情信息,选择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,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替代性创伤,了解科学防疫的最新知识,增加可知感。
二、坚持规律的作息,增加室内外运动
如果应激过度,最容易出现睡眠问题。睡眠不好则会导致情绪状态更加糟糕,进入一个负性循环。运动可以帮助睡眠,分散对疫情的注意力,请大家根据实际情况,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室内外运动。
三、选择喜欢的活动,制定小目标,增加愉悦感和掌控感
防疫期间,外出活动时间减少,居家时间增加。大家可以利用难得的超长假期,选择平时自己想做又没有时间完成的活动,设定可以完成的小目标。“喜欢”的活动增加“愉悦感”,“小”的目标增加掌控感。比如“利用假期追完《庆余年》电视剧”的小目标就比“利用假期看完400页专业书”更利于疫期的心理健康。
四、沟通交流,社会支持,放松训练
防疫期间,我们需要减少外出,拒绝聚会,但网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。利用网络,在与亲朋好友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加强沟通,建立联系,寻求支持。我们也可以在家进行一些放松训练,如呼吸训练、正念冥想或音乐疗法。
最后,文末为大家提供了《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(SRQ-20)》(量表来自公众号:精神卫生686),同学们可以根据量表评估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,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,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
五、疫期心理援助热线(面对社会人员):
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:023-12320-1(周一至周日,24小时)
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:4001888976(每日6:00-24:00,每次30分钟)
西南大学心理学部:023-68367770(周一至周五,8:30-17:30)
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
党委学生工作部
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
2020年1月30日
参考资料:
1.傅小兰主编.《情绪心理学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,416-421.